English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000-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李林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我们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预测决定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办学模式已为我们培养了一千多万各种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专业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换无疑是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变革。这种新的观念正指引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的以至普及化阶段迈进。这一经验可以对我们起借鉴的作用。多年来,由于我们把高等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直持审慎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压抑态度,这不能不是高教规模得不到应有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人们共识,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而忽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求。高等教育不加快发展、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得不到提高,国民素质也就上不去。所以,光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不够的,还应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教规模过小,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形成尖锐的矛盾。应该看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因为在科技以一日千里之势向前发展的时代,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满足这种合理的需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人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尊重。

西方一些知名的教育家提出人的潜能是社会资本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潜能的积累过程,也是其社会资本的增值过程。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社会资本总额就越大,这些社会资本一经激活,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实际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且还可以运用他们的知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高等教育要转移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来一个革命性的改革,要实现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因此,必须搞好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不应仅为满足专业教育所必须的基础课业训练,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的养成教育。为此,高等院校要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其对变化多端的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倡通识教育并非全盘否定专业教育。但在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专业领域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孤立地发展,必然是学科上的交叉和融合。专业之间的界面越来越不那么清晰了。由于专业课与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其教学内容陈旧化的速度也加快,因此,过多地向学生讲授一些过时的专业课程并非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基础课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